己亥年三坛传戒 ▪ 专题 | 传喜大和尚开示(二)
编辑:双力法师  审核:双力法师  日期:2019.12.16





 

1、身为佛子,当行佛事。

当然身为佛子,当行佛事,动机要纯、发心要诚,然后实践上要依止善知识。在我们汉传佛教,强调的是依常住,所谓大众靠常住。常住,即是把一个人的教化责任,分划到各个执事。这对一个学人来讲,佛教的用语叫“钳锤”,千锤百炼才能成好钢。同样,人在千锤百炼中才能淬炼掉自己的习气毛病,像杂质一样地被一一过滤掉。

所以,在戒、定、慧的学修上,戒其实是我们学修的入门。有了戒的基础之后,就能引发定;定,虽然难,但只要你行使戒就会生定;慧,虽然更难,但只要有定,必然会生慧、发慧。这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次第。尽管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跳到十米高的跳台,但走楼梯可以让我们有信心目标必达。

佛教里亦讲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”,还有超越心意识、分别识的,就是对三宝产生的这种胜解信。这种信是不依靠逻辑分析的,但是以理性的这种信,就是从最后一着,可以跳出二元对立,进入不二法门。

 


2、有修有得,不修不得。

《华严经》里讲“信为道源功德母”,佛教是需要信仰和皈依的。因为佛教是从人生宇宙的终极目标上制定出的方法,我们只要依教奉行,坚定不移、持之以恒地去遵循它、依止它,就能够一批一批地被锻造出来。几千年的佛教为我们造就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僧才。从实践经验或从效果上来讲,它既符合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、可操作性,又符合其广泛性,那么谁实践它,谁就得利益。所以我们有一句俗话叫:“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;有修有得,不修不得。”虽然说俗,但实际上又符合科学理论,意味着谁实践它谁就可以去证明它。

 


3、信受奉行,必有善果。

所以,我们佛子当对信仰充满信心,然后依着教导躬身行持,有正因必感正果。这几十年的僧装就穿得住,然后也会越来越幸福,越来越知道诸佛不妄语。有一天你会发现,戒堂的大师父、大和尚们,没骗我们;我们将身家性命投入其中,果然没有投错。而三宝的功德大海一旦我们把整个生命融入进去,得到的回报也必定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。

 

虽然说学佛不是做生意、不能讲条件,但总的来讲还是有利益的,最后它所产生的就是这样一种法乐。我们普通人对善法也要生起这样一种善法欲,所以我们修行也要怀揣一种期待:那就是明明白白做事情,明明白白去修行,必有善果。阿弥陀佛!

 



1、深厚积淀  如理契机


首先汉传佛教有它的传承,佛教都是一家,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,汉传佛教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。在整个中原大地上,在传播的过程中,祖师们一方面遵循着佛陀的宗旨,另一方面观照众生的根机与时代因缘,如理地诠释与契机地解说,同时结合本土文化的深厚积淀,将佛法的弘扬推向全新的高度。就是说度化众生是有方便的,但要尊重众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。佛在《五分律》中曾告诉我们:“虽是我所制,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,皆不应用。虽非我所制,而于余方必应行者,皆不得不行。”

所以,所授的戒都是一样的,但在授戒的过程中,或许会有一点变化。比如庄严道场,我们汉传佛教里穿海青,而在南传佛教是没有的。海青,是我们汉地士大夫的服装。披上士大夫的服装,外面再加上袈裟,就比较符合于我们中国文化的这个“礼”仪。

事实上,海青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正装。过去在上朝,或是具有重大仪式感及其生产生活的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。佛教进入中国后也遵循了这些,反过来也可以说,佛教的很多风俗习惯都已和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。但从根本上来讲,无论外在如何去庄严变化,实际上登的坛、宣的戒,都是一样的。所以,正法时代我们授戒可以请十位师父,末法时代,条件所限,五位师父也可以。就是说因时因地制宜,但中心和主题不变。

 


2、僧格典范  法门龙象

所谓的仪式,我们可借此整肃身心,以保障圆满完成受戒过程,关键心要准备好。在佛陀时代,或许一句“善来比丘”戒就全部授好了,一句话就全部具足了。但随着众生的根器越来越差,所以需要经过那么多的过程锻炼,才能把一个俗人慢慢地变成一个越来越符合佛教教义的出家人,一个人天师范、人天福田。所以这是祖师的慈悲,他体察佛意,同时又运用种种善巧方便,把一个愿意去成就圣贤之道的人,不惜以各种方式、方法去磨练、锻造。

这次受戒的新戒们很有福报。我们芳振大和尚每天都给大家开示,这在其他地方是少有的。因为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,怎样建立上品戒?就是说上品的僧格如果建立起来,那每一位戒子都会成为 “法门龙象”。如果这世界多一个圣贤,就多一个人造福社会,庄严国土,利乐有情,成为社会、国家的福祉。

所以戒律就是建立僧格,建立僧格就是给人间做模范。佛教的人才不仅属于佛教,佛教也在为世间培养人才。就像戒场的这些戒子们,虽然既没有血缘关系,也没有师生关系,但实际上他们就是佛教的未来。一个具足僧格的僧才队伍如果兴旺,那就意味着佛教兴旺,佛教兴旺则国家兴旺。

 



1、破迷开悟,证得圆满

佛教里说五乘运载,第一乘叫人天乘,第二声闻乘,依次是缘觉乘、菩萨乘、佛乘。人天乘是基础,一个人要想人天增上就要做好人,布施得福报,帮助弱势群体,这也是一般人对佛教的概念;做一个善良的人,人成即佛成,这是我们佛教徒的最低标准。

 

作为佛教的教主,佛陀是在人间成道的,所以佛,法门广大,包罗万象,涵容一切。就是说佛了解、知道的很多很多,人天宇宙讲的也很多,但讲的法主要还是针对我们人的。从人的角度,可以逐条来引领我们,从而走出人的主观狭隘,达至生命的圆满。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脚踏实地,生命是有真实性的。因为我们现在完全依赖感官,而感官只是幻觉,这就构成了我们虚幻的人生。佛教所讲的空,即是空掉这个虚幻人生,而找到真实的人生;带领我们在衣食住行中修行,在衣食住行的假相中出离,即“破迷开悟”,这即是佛教的重点所在。

 

同时,为了提升我们人间的生命质量,或说“阴超阳泰”,就是说如果你家老祖先在拖着你的后腿,你的现实人生会很痛苦的。就像你的亲人、你至爱的人正住在加护病房,这时你还会去唱卡拉OK吗?你在牵挂着呢,你的心是吊着的、是苦的,不会心安理得的。同样的道理,我们的老祖先若堕在三恶道里,根据量子纠缠原理,我们是他的血缘,我们的心也会揪着的。虽然我们不知不见,但他的力量实则是在的。正因为佛看到了这一点,所以有时就需要对我们的老祖先进行超度、超荐、超拔。

 

尽管有的讲人间佛教,即便是刻意地不要做经忏佛事,但经忏佛事也必定是为人间服务的,即所谓“阴超阳泰”。正是因为佛比我们看得更高更远,所以拐个弯子,就把我们老祖先给超度了,把你的冤亲债主给超荐了;你过去杀生吃肉所欠下的那么多命债,都拖在那里伺机报仇呢。试想,这些负能量若不及时净化,怎能实现你的幸福人生呢?你的身体怎能获得健康安宁呢?

 

事实上,这都是以人为本位,然后从根本上在帮助着我们。因为佛悉知悉见,而且佛教不仅仅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幸福安康,也给社会带来了安定祥和,甚至为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繁荣昌盛。而所有这一切,不是说佛可以卖钱,佛可以商业化,恰恰相反,若然如此就是对佛的亵渎与伤害。我们恰恰要发挥佛教能量的最大化,而不是仅只局限于形而下、物质财富上,也不要仅只局限于佛教给我们带来身体健康的肤浅层次上。要知道,佛最终极的意义是带领我们走出生命的迷雾、走出生命的困惑,终结生死轮回,而达至生命的圆满。

 


2、因缘和合,道场殊胜

所以佛教不仅是人类的,也是中国的,更是我们子孙的。为了对得起子孙,我们也要对佛教恭敬一点,因为你不恭敬就没有人来出家了。为什么我们现在出家人少?因为我们经历过历史断层。现在外部条件很好,政府很支持我们,虽然传戒每年都有,但在量上还是远远不够的。

 

首先,这次承蒙芳振大和尚的信任,我接到芳振大和尚的邀请函,来戒场做授经阿阇梨。严格说来,授经阿阇黎也不属于三师七证,跟大家是否得戒没有关系。所以给我这样一次学习机会,我欣然接受。佛教里讲因缘法。芳振大和尚具有丰富的传戒经历,曾于1996年在汉传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的福建莆田广化寺任维那,并在年末108天阵容强大、盛况空前的规范传戒中任引礼,我师父悟公上人时为他们的第一尊证阿阇黎,包括这次戒场有好几位传戒的师父也都曾是我师父的戒弟子。而且与芳振法师平时我们亦有友好往来,所以这次我非常感恩他。阿弥陀佛!

 


3、礼乐文化,社会文明

戒是佛亲自制定的,我们了解得越透彻,持戒的动力就越大,所谓戒体加身,戒体实则就是一种灌顶。所以我们讲解得越细一点,大家越能进入状态,状态越好,受戒的结果才会更好。否则人不在状态, 就成了走仪式。所以一堂三坛大戒,要经过二十四威仪、请师、谢师、供十师、忏悔等各种礼仪培训才能登坛受戒,其中二十四威仪包括穿袍搭衣、吃饭、行住坐卧,每一刻每一念都要收摄身心,具足威仪教相。这些都是礼乐的一部分。所以传戒还有一种表相功能,礼乐文化的庄严神圣在此得以充分彰显。

可见我们弘扬戒律,可以使每一个平凡人都能经受这样的身心洗礼,而成为一个具足巍巍僧相、八万细行的文明人,一个优雅、平凡的圣人;可以让“仁者爱人”的自然法则得以彰显,让圣贤成为一个平常事,“天命之谓性”,那么每一个普通公民亦都可以去实践圣贤的思想和行为,乃至我们也可以教育出满街是圣贤,这是可以做到的。

《中庸》云: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对此我们充满期待。说到底,佛教不仅是佛教的,佛教是人类的;我们说恢复传统文化实则就是一种心灵的复苏,恢复的就是这样一种内在精神,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。

开示整理:慧日文字工作室

统稿:清净

摘自:中普陀寺文宣组采访传喜法师

 


| 摄影:薛宁刚

 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