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普陀寺简介
 

中普陀寺地处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本岛,由开山方丈芳振法师于1999年在原有“洞灵寺”的基础上更名扩建,并致力于将其建设成闻名遐迩的观音道场。因其地理位置正好处于舟山普陀和厦门普陀之间,故名“中普陀”。

中普陀寺规划占地400亩,计划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,目前已完成4万余平方米,且仍在继续建设之中。自1999年至今,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,已竣工投入使用的建筑计有:天王殿、大圆通殿、财神殿、妈祖殿、妙法堂、念佛堂、云水堂、斋堂、海会塔、放生池、石牌坊、钟鼓楼、僧寮、东西长廊、三乘石雕、中普陀佛教文化园。尚未竣工的建筑:圆通塔。正在建造中的建筑:观音阁

中普陀寺的未来,定位于集“汉传佛教传承者、各大宗派融合者、顺应时代创新者”于一身,目标为建成三院(学院、书院、画院)、三馆(艺术馆、博物馆、养生馆)、两林(园林、禅林)、两园(田园、家园),共十大内涵的清净庄严观音道场,从而广摄有情、普渡众生、自利利他。

中普陀寺各大建筑介绍
阿育王柱

矗立于中普陀寺西山门大门两边,总高13.75米,直径1.2米,重近80吨。取义古印度阿育王皈依佛教后奉行戒杀与禁杀。寄托了中普陀寺全体常住的美好愿望:祈愿世界和平!

双洗亭、归一亭

双洗即洗手与洗心。意味佛门的清凉甘露、无上法味能够洗涤众生的身心,荡尘除垢。归一,取义“万法归一“。经过双洗亭的双洗,众生意识到自性与佛性无二无别,合二归一。

西山门

古为今用,中西结合,恢宏大气,端庄威仪!

中普陀佛教文化园

重达56吨的青石,其上“中普陀文化园”六个大字,是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、现任名誉会长的传印长老题写。两侧“悲智、行愿”是由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大和尚题写。背面有中普陀寺方丈芳振大和尚题写的“广学、博究、践行、担当”和监院双岩法师题写的“识心、达本”。

文化园建筑群主要为七座仿宋建筑,分别以佛教的七菩提分——“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舍、定、念”命名,以北斗七星的形式布局,斗柄指向中普陀寺后山在建的核心建筑——观音阁。

文化园建筑面积共4万多平方米,主要功能包括:佛学课程研修、禅茶文化体验、宗教艺术展示、禅修文化展示、禅修生活体验、素食文化品鉴、佛教法会活动等。

祈福大道

又称“朝圣大道“。长500余米,两侧48棵大香樟树,高12米以上,象征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。间隔28盏智慧灯,象征二十八星宿。

三乘广场

取义《妙法莲华经》之“三车喻“。三级台阶代表三界,即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羊车、鹿车和大白牛车则分别代表声闻乘、缘觉乘和菩萨乘。中间多宝塔象征释迦牟尼佛的无上正法。

放生池

位于天王殿之前,池中竖立精美观世音菩萨石雕立像一座。与洞头区国际放生台遥相呼应,充分体现了佛门大慈大悲的理念。

天王殿

殿前部正中供奉弥勒菩萨,后部正中供奉韦陀菩萨,四周供奉四大天王。韦陀菩萨降魔杵杵尖触地,意味本寺为十方丛林。

三德戒坛

堂内有依据《戒坛图经》所建成的花岗岩戒坛。外架木构,上铺铜瓦,微风拂过,清脆、悠悠的铜铃之音,伴随佛门的晨钟暮鼓,为有情众生谱一曲清凉梵呗。

妈祖殿、财神殿

妈祖殿中供奉沿海地区民间信仰的海神妈祖。因洞头为海岛,妈祖是岛民的最原始最朴素的信仰。另有传说,认为妈祖其实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中的一个化身。 财神殿中供奉佛教毗沙门天王座下主管财富的副将。满足了佛教信徒对经济生活中物质财富祈愿、祈求的信仰需求。

大圆通殿

等同于其他十方丛林的大雄宝殿。因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,有求必应而命名。殿内主座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,取坐姿,像高9米,铜铸贴金。其旁分别为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,具为铜铸贴金。取义三位大士的大悲、大智、大行。是中普陀寺四众弟子早晚课的修行之处。

圆通塔

塔高九层,仅桩基就深达地下33米,可抗18级台风。塔顶高18米的贴金塔刹,象征莲花的超脱无染和智慧的永恒光芒。目前建筑主体已经完成,尚欠内、外部装修。

海会塔

依山而建,面水而成,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朱雀玄武、藏风聚气的风水大势,结合火葬与塔藏的仪式,为佛教徒和普通信众往生离世之后的最终归宿。

念佛堂

殿内供奉西方三圣: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。是本寺僧俗四众弟子持念佛号、精进用工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