芳振法师《百法明门论》64
编辑:双力法师  审核:双力法师  日期:2020.06.10
 
*伍灯法师作
 

视频:中普陀寺芳振法师《百法明门论》64
 
 
1、无为法就藏在有为法里面
 
我们讲有为法,讲完了以后就要讲无为法了。为什么要说无为法呢?佛教的核心在于无为法,因为我们讲了缘起,一定要明白什么?缘起 、性空,讲了缘起以后,是要明白这个性空,这个缘起是什么法?是有为法,性空呢?体现出来的就是无为法。这里面看起来,那无为法在什么地方呀?无为法就藏在有为法里面,性空就在缘起当中,这个无为法就藏在有为法里面,是这样啊。所以我们前面,世亲菩萨造论,在分位安立五类的时候,这个无为法定义就是什么?“四所显示故”,所谓无为法,就是通过有为法来显示的,如果离开有为法,还说什么无为法呢?所谓离开有为法来安立无为法,这是学术角度来这样的表述,但是真正的离开有为法,哪里还有无为法呢?
 
 
但是我们凡夫呢,在缘起当中,缘生缘灭,从来没有悟到这个空性的道理,所以就生死轮回了,那一旦明白这缘起的就是性空的,这一下就转凡成圣了,见到空性了。也就是说,我们只是因为起心动念看不到空性的时候,永远都是凡夫的,看到了空性,见到了空性,转凡成圣,证初果,证初谛,原来这么容易,但是要达到却那么的难。所以《金刚经》里面怎么讲的呀?一切圣贤皆因什么法而有差别呀?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呀。那么你知道缘起法,做的再好,你不能悟到这个性空,你都是凡夫,只有证得性空以后,就转凡成圣了。所以这个所谓的无为法,是借有为而来显示的,我们把这大的框架、理念始终把握得住,这个学起来就不会糊涂。
 
(0—3:33)
 
 
2、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寻兔角”。
 
所以对于这些道理,我们要学了以后,反复揣摩才明白的道理,见到空性的人,像慧能大师,他讲出来的跟经典是一样的,说什么?我们学习这个佛法,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离世觅菩提,恰如寻兔角”。你离开有为法还找不到无为法,证不到无为法,你离开有为法,去找无为法,就象去兔子头上去找角,找不到。但是我们凡夫呢,两种偏执,一个,以为缘起这个有为法它就是有,以为缘起的就是实有的,见不到空性;反过来找空性的时候呢,又以为离开这个缘起之外,突然还有个地方叫做无为法,这就找不到的。无为法,性空在缘起法当中,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以后,我们听听这个无为法呢,能够有所帮助。
 
(时间:3:33-05:18)
 
 
3、证得性空,只能增加你的力量,不会减少你的福报。
 
我们把窥基大师的注解给大家抄一抄,第一个:虚空无为,“谓于真谛,离诸障碍,犹如虚空,豁虚离碍,从喻得名”,这是第一个,虚空无为。这就是从不同的角度,来剖析无为法,让我们认识无为法,就象我们看景色一样,从东边看不到,从另一角度看还看不到,四周让你看一圈,找到这个目标。所以从这个虚空无为呢,“谓于真谛”,什么是真谛?真谛就是真理,就是空,胜义空,不是断灭空。我们始终要有个概念,这个空,不是什么都没有了,我们有些人老觉得怕,一想到学佛,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,觉得很没有动力,很没有劲。像这个,证到空才能转凡成圣嘛,这个“空”不是什么都没有,所以叫做胜义空,这个“空”是不妨碍“有”的,性空不妨碍缘起,你证得这个道理,只能增加你的力量,不会减少你的福报。
 
 
“谓于真谛,离诸障碍”,真如的境界,离一切障碍,那么如果能证到这个境界呢,那就犹如虚空,真如的境界,没有障碍的,就跟虚空一样,那我们如果能够证得这个境界呢,就犹如什么呢,“豁虚离碍”, “豁”,豁然开朗,因为你在虚空当中,你明白这个虚空,明白一切本来就是没有障碍的,只是我们自己分别执著了,把这个执著一破,“豁虚”,明白这个空,就能够远离障碍了。所以我们看禅宗的一些大德开悟啊,轻松的不得了,几句话,‘找心找不到’,行啦,可以啦,找到啦,一下子就开悟了,三下五除二,那是什么?就是这个“豁虚”。本来就没有障碍,你明白这个本来没有障碍,“哗”一下子就远离障碍了。
 
 
4、真的是老公、老婆也不好,儿子也不乖吗
 
我们现在都有障碍啊,我们的烦恼很多啊,烦恼是怎么来的呢?内心的执著来的啊,所以叫“从喻得名”,这就是虚空无为,从比喻,虚空就是比喻,虚空没有障碍,象我们过去祖师的两句话,叫什么?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”,本来就没有障碍嘛,自己障碍自己,是不是?我们有没有感觉到,在生活里面感觉到,很多障碍是从自己内心生出来的,内心如果没有障碍,其实生活里面很美好,老是觉得老公也不好,老婆也不好,儿子也不乖,其实这个里面很多的根子、原因,都是自己执著出来的,你自己不要过分执著,你的行为、你的语言,就没有那么多的刺激性,你的语言行为没有刺激性,你得到的回报也就没有刺激性。你要看你老公不顺眼,你老公看你也不顺眼,你看你的儿子没出息,你的儿子看你也没出息,“人家的老爸老妈那么厉害,你怎么就不行啊?你怎么不去当官啊?”所以这个都是相互的,都是有我执,然后呢,互相伤害,对吧?如果能够破除这个“我”,少一点,就不会互相伤害,就好多了。这是“从喻得名”,第一个。
 
 所以我们要见这个空性,其实呢,好像说些来不难,但是这个执著太深了,就是看不到。
 
(时间:05:19-12:17)
 
开示整理:小包
 
视频后期:郭洋
责编 | 清净
 
美编 | 阿达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