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视频:中普陀寺芳振法师《百法明门论》66



一、要通过长期熏修,使内心能做到如如不动。
第四个,不动无为。不动无为指什么呢?‘以第四禅,离前三定,出于三灾,八患 ,无喜乐等,动摇身心,所显真理’。什么叫做不动无为?这个不动,就是以第四禅,第四禅天,远离一、二、三禅的。初禅叫离生喜乐定,有喜乐;第二禅,叫定生喜乐,还有喜乐;第三禅呢,离喜妙乐,还有乐。所以在出现大三灾的时候,初禅就被什么给毁掉了?火就烧了,火烧初禅;二禅呢,被水给淹了,水淹二禅;三禅呢,被风给刮,风刮三禅;到第四禅,就没有了,就安全了。所以他们说禅定呐,为什么凡夫众生灾难会那么多?你心不定嘛,心不定灾难就多。心定,福就生起来了,是这样子的。所以,第四禅,因为远离前面三禅的境界。所以呢,没有这个喜乐这些,喜乐,妙乐都没有了。这个‘等’就是这个妙乐。所以这个身心呢,就不会动摇,这个身心不动摇就安定了。所以,这个是第四禅所显的真理,就把他取名‘不动无为’。

所以在证阿罗汉果的圣果,一般都是在第四禅定,得到第四禅的禅定以后,才可能得阿罗汉果,证阿罗果。也就是说,我们佛教里面,这个定跟慧的关系呀,那是相当紧密的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呢,平时还是要多修定,多打坐。我们说这个定又不一定要坐,这个是禅宗跟祖师的境界,我们坐的这个时候心都静不下来,动的心还静得下来?不能讲大话,所以还要通过多次的,长期的去熏修,获得这个禅定的感受。所以这里面,从另外一个角度要明白,要想得到‘择灭无为’,我们先要什么?要内心能够做到如如不动。你这个心里面在动啊,晃啊,摇啊,乱啊。你这个离真理无为法这个很遥远,虽然说这个无为法就在有为法当中,但是,你就只能被有为法所蒙蔽,被有为法所操纵,你证悟不了无为法的。这是第四个‘不动无为’。
(时间:0:00--5:35)

二、心念不起,也是无为
第五,想受灭无为。这个是指‘无所有处,想受不行,所显真理’。第五个,想受灭无为。‘无所有处’就是无色界第三天。无色界有四天,最上面那个叫什么?非想非非想处天,那其次就是无所有处。那下面还有两个叫什么?‘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’,然后上面无所有处,无所有处再到非想非非想处。那么三界九地的概念,我们有些基础的东西已经学过了,要记得。那是这个无色界当中的无所有处,他这个受跟想基本都是已经停止下来了,所以这个灭。灭就是不行,不会再去造作运动了,心念不会再起了。所显示的这个真理,就叫做‘想受灭无为’。
(时间:5:35--7:50)

三、真如无为是无所不在,但是又离一切相
那最后呢,叫真如无为。真如无为与前面第一个,先有虚空,还有那个空的概念,虚空的概念,来说这个无为法。那真如无为呢?就是说离一切相,无为。无所不在,但是又离一切相,这样来阐述这个无为的这个现相。既说无为也没有现相,没有相吗?没有相,又以虚空为相来比喻相。那我们在理解了无处不在,真如,然后在这个行为上面呢,比如说,无所有处天,他这个想受灭了,你那个时候的状态也是无为的状态。第四禅天的这个定力,那个时候的状态也是无为的状态。这个非择灭,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无为的相状,真正我们要想了解,到底这个无为,虚空也好,真如也好,什么相也好,还是要靠修戒、定、慧才能证得。就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你对无为法证的越深,证得圣果也不一样,比如说,初见谛,我们叫初果,然后往上呢?还有二果,三果,四果,这个有差别的。那我们把六个无为法,也就讲完了。
(时间:7:50--10:14)

四、无我是什么?
那这个就是把《百法明门论》里面第一句,这个第一问题讲完了。何等一切法,一切法者,各有五种,这五种都讲完了。那接下来呢,就要说第二个问题,‘云何为无我’。那佛教里面说,‘无我’又是什么呢?这个‘无我’有两个,一个是补特伽罗无我,一个法无我,这个补特伽罗就是有情众生的意思,也叫做人的意思,人无我和法无我。在我们佛教里面说,始终的一个核心观念我们不能忘,说我们有情众生,在生死当中轮回、受苦,是因为什么?因为我们自己造的业。
(时间:10:14--11:21)

开示整理:淡如水
校对:飞笑
视频后期:郭洋

责编 | 清净
美编 | 阿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