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如何让内心获得安宁、解脱、自在
受了三皈五戒菩萨戒以后,我们就正式成为佛门弟子,成为五戒居士,成为菩萨戒居士。那么,要想真正成为如法的佛门弟子,依次要对皈依的意义,受五戒的内涵,受菩萨戒的要求,先要有个大概的理解。
小时候,我们是依靠父母的抚养;再长大了,依靠师长的教导;再长大成人,便依靠单位依靠事业而成家立业,而养育子女;到我们年老的时候,要依靠子女的照顾。因此,在人生不同阶段,我们都有不同的依赖。但从小到大这一辈子世俗的依赖,最终不能解决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深层次的需求。比如说,当我们内心生起烦恼的时候,如何去调伏?当我们所追求的事情出现了无常时,如何安顿身心?所以,从古到今,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,通过世俗的财富也好名誉也好眷属也好,都不能深层次使我们内心获得安宁、解脱、自在。所以从古到今,许许多多的智者,有智慧的人,一直都在追求如何让我们的内心获得安宁、获得解脱、获得自在。
那么对于一切法益的追求,一切法益的对比,只有佛法能从根子上解决一切众生的痛苦,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一切众生的痛苦,都源自于各种因缘的聚合,这种因缘大部分是由于我们现世乃至过去无量世中,所做的善恶业力招感来的。那无论过去还是现在,我们所做的一切善恶业都是由我们内心的烦恼触动——对于好的东西,喜欢的东西,内心就生起贪心、爱心、染著之心;对于所厌恶的东西,讨厌的事物,内心就生起厌恶心、嗔恨心;即使没有明显的贪心嗔心,我们也是生活在怀疑、愚痴当中。正是因为这许许多多的烦恼,让我们轮回在生死当中。
再深一步来探索:我们为什么会生起烦恼?每个人内心里面为什么有喜欢的和有讨厌的呢?然后生起贪心、嗔心、痴心、傲慢心?为什么?我们不知道根子在哪里。佛陀告诉我们,这个根源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我执,有一个“我”的概念在里面——如这个东西是我喜欢的,这个东西是我讨厌的……如果没有我执,贪也生不起来,嗔也生不起来,没有我的时候,一切无所依著。所以,要真正断除烦恼,就得从破除我执开始。当破除了以后,我们每个人都能了生脱死,超凡入圣。
这一切,都旨在给我们建立一个方向,一个人要想真正的内心安宁,与世俗的财富、健康、眷属、地位没有绝对的关系。如果我们内心没有正知正见,一切财富、名誉、地位、眷属,都会成为我们贪嗔痴的根源,炽盛的、交集的对象,会增长我们内心的烦恼和恶业,而不是对我们内心的安宁有所助益和解脱。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,钱不多、官不大的时候,生活很平静,一旦钱多了官大了,烦恼反而增加了,却不是减少。
所以我们唯独通过破除我执,断除烦恼获得智慧,才能真正让我们身心获得健康、安宁,谁能够做到呢?——三界之中,三界之外,唯有佛陀能够做到。佛陀告诉我们,烦恼生起的根源,生起的相状,断除烦恼的方法,获得解脱的次第,这一切都在佛法当中一一为我们做了详细解说。那么佛陀的教导,佛陀的教法,通过谁来传播、实施呢?——通过僧团,通过出家师父。出家师父是住持佛法、弘扬佛法的根本,包括释迦牟尼佛,我们的佛祖,在应现人间的时候,也是现出家相。我们看到的佛陀,并不是现在看到一尊佛像坐在大殿里,佛陀应世的时候,跟我们看到的人是一样的,我们看到的佛陀就是一个出家人,一个老比丘。因此出家的一切功德一切福报,都是通过在僧团里恭敬僧宝供养僧宝,随顺僧宝的教化而获得。
(时间:0---9:20)
二、如何直入三宝殿堂?
在佛教里,我们释迦牟尼佛代表着十方诸佛,称为佛宝;佛所说的经律论三藏,一切告诉众生如何断除烦恼的解脱方法,一切经典,称为法宝;追随佛陀出家的一切出家众,称为僧宝。一切追随三宝而修行的人、佛弟子,都是系属于三宝的眷属。那么,从佛陀在世到末法时代到我们现在,如何获得解脱,如何成为佛弟子一部分?——我们都是通过皈依三宝,佛教诲的僧团而获得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哪怕拜佛几十年,如果没有受三皈依,永远都是佛教的门外汉,不能算佛弟子。只有通过三皈依的授受,才真正成为三宝弟子。成为三宝弟子以后,佛就是我们的父亲、母亲,就是我们的师长,我们能够获得三宝当中所成就的、所具备的、所拥有的一切功德善法。
好比说,如果是一个国家的公民,就能获得这个国家公民的待遇;如果不是这个国家的公民,这个国家一切对于公民的待遇,都跟你没有关联。同理,我们如果没有受三皈依而拜佛,就如临渊而羡,是站在门外。受了三皈依以后,就直入三宝的殿堂,我们平时有个误解,以为我拜佛就好,受不受皈依无所谓,这就好比你上学,到学校走一圈,天天到学校去,但是你没有去学校学习的资本,没有学历,没有学籍,那将来你在学业上不可能有所收获,毕业证更拿不到。受三皈依也是这样,受了皈依再去拜佛和没有受皈依去拜,完全不一样的。受了皈依,我们就正式成为三宝弟子,没有受皈依我们只是站在三宝门外的善男信女,是打酱油的。不是真正的成员。我们要成为真正成员,就要通过受三皈依才能入门。
那么,如何才能得到三皈依呢?需要出家师父给你授,才能得到三皈依。我们记住,居士是没有资格授三皈依的,因为你不能代表三宝不能住持正法。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了居士传三皈依的现象,这个不如法,也得不到三皈依,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陀在经律论中有明白的教戒,——一切功德,依三宝获得,依僧宝来住持,离开僧宝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。这个才是佛陀告诫的正知正见正行。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,听说哪地方有居士传三皈五戒,这绝对是邪法,不是正法,违背佛陀的教导,违背佛教的戒律,违背佛教的原则,即使说的天花乱坠,都得不到三皈依,更不说得到五戒、菩萨戒。一切功德善法都从僧伽里面而获得成长,所以只有僧宝才能称为福田,只有在福田里才能生长功德,这一定要记清楚弄明白。我们在末法时代,邪师说法,邪教盛行,二宝弟子盛行,统统都是附佛外道,不是正法佛教。这个,我们要一开始就弄清楚。比如听说某地方有个什么大师,很灵,只要属于大仙的,就跟佛教没关,都是邪魔外道,就这么简单。
成为三宝弟子以后,我们要按照师父的教导,按照三宝的教导,按照佛陀的教导来做。一个人如果真正成为三宝弟子,获得三皈依的体量,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殊胜。在《灌顶经》里讲,一个人如果得到了三皈依,会有什么样的加持呢?昼夜六时,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,有三十六位护法神守护着我们,让我们远离一切厄难,能够时刻增长善根。光这一条,你说有多殊胜,再其他的都没法穷尽。所以在经典里面,举出的例子说三皈依的殊胜,一般都列举八种功德。第一,受了皈依,你就成为佛弟子,就能继承三宝的产业,继承佛菩萨的智慧功德,就是成佛的种子都从三皈依开始。因此不要看受三皈依很简单,但是受三皈依功德利益不可思议,而且我们真正有机会能来受三皈依的人,都是在生生世世中积累了无量的善根福德因缘,才有这样的机会来受皈依。
(时间:9:20--18:00)
三、如何成为真正的三宝弟子?
那么,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、如法的、实质的三宝弟子呢?
第一,我们自己要发心、发愿。发什么心什么愿?我要以三宝为师。首先内心要有这个发愿,有这个发心发愿以后,内心里就产生一种力量。第二,我们在僧团里面,在三宝里面,要礼请师父来为我们受皈依,引礼师父还会带着我们礼请三次。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,要礼请,如果不请,师父是不会为你们传法、传戒、传三皈依的。不光要请,而且要三请,表示佛法的尊贵。佛法不是传销,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“你来信我你来信我!”,不是去拉人;而是你自己来,要发愿,要发心,还要三请表示你的恭敬。就像禅宗里面,达摩禅师来中国传法,二祖去请法,为了表示恭敬、诚心,怎么做的?砍下自己一只胳膊作为供养。这样达摩禅师看了后就说,你有诚心,我可以传法给你。这就是佛法的尊贵,佛法的殊胜。有了自己的主动性,对三宝生起信心、恭敬心,再有如法的授受,我们就能如法地获得三皈依,成为如法的三宝弟子。在这里面,我们自己要发愿。
第二,我们对三宝生起信心,生起恭敬心,然后依师教导如法授受。比如今天你们来,求受三皈五戒菩萨戒,你们的心已经很虔诚了,有的早早就来了,有的早晨四点钟赶过来,这都是对三宝虔诚、向往的体现。
接下来师父为你们正式授皈依,要先给你们取一个法名。今天给你们取的法名是:普益。“普”,就是观世音普门品的普,普遍广大的意思。“益”就是利益的益,延年益寿的益,我们一切功德善法都能够增益、增长的意思。一会儿师父叫你们称法名,你们就回答:弟子普益。我们还有的是来受五戒、菩萨戒的,你们可以用以前受三皈依的法名,也可以用今天给你起的法名,两个都可以。你说了哪一个,回头就在五戒、菩萨戒证书上填哪一个法名。
第一,你们要记住师父今天给你们取的法名。第二,要记住师父的相貌和法名。我们受三皈五戒菩萨戒,一切的功德善法,依和尚也就是依师父的力量而生起来,如果你忘了师父长什么样子,那你内心里三皈依的力量、五戒的力量、菩萨戒的力量就生不起来。就像我们做孩子的要得到父母照顾,一定不能忘记父母的样子,父母的名字,否则走丢了,人家问你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,你不知道,一下就变成流浪儿童了。在学校里,你不能忘记班主任的名字、长相。一想到班主任,那种顽皮就收敛起来了。一顽皮马上就想到“哎呦,会被班主任骂的”,所以一下子就变得老老实实。我们学佛也是这样,当我们内心散乱、放逸的时候,一想起三宝的力量,一想起师长的教诫,内心马上就向着善法靠近一点。所以,我们在受三皈五戒菩萨戒时,都要看清师父的长相,记住师父的名号。
师父的名字叫芳振,但是你们不能直接叫师父名字,别人问你的师父是哪一位?你说我的师父叫芳振。这就错了,没有学好弟子相。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好,佛教礼仪也好,都是讲究规矩的,最根本的规矩就是尊师重道。如果没有尊师重道,很难获得佛法中的功德。按照中国传统文化,我们称师父或长辈名号的时候,要加“上下”两个字,比如我的法名叫芳振,别人问你师父法名时,你就说上芳下振大和尚,上芳下振法师,或上芳下振师父。要这样回答才如法。
同时,我们还要记住受三皈五戒的时间、地点,比如,今天是公元2021年农历九月十九上午8点。地点呢,在洞头中普陀寺。这些都要记住。
(时间:18:00--29:04)